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預判未來。所謂預判,一方面是預測未來收益的機會及概率,建立相對穩定的預期。二是預計未來風險的概率及成本。后者的預計結論如果對社會和大眾可能產生巨大影響,則需要一定條件下的公開預警。 ?
一、預警的學術含義
經濟危機可不可以預警有許多討論,如高善文就認為:金融市場理論中有一個特別有影響力的假說,叫做“有效市場假說”。基于“有效市場假說”的分析思路,會發現預警是一個偽命題:如果金融危機可以預警,那么通過基于預警指標體系的交易,本身就可以獲取巨額的利潤。這就使得,所有基于公開信息和理論模型能夠反復地、成功地做到的預警,最終是不可能發生的,因此他認為:預警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從根本上來說金融危機就是不可預警的。無論付出多大的努力,“預警金融危機”都是在白費工夫。 ?
這種看起來很顛覆的說法,其實也是很“偽”的問題,因為真正意義上的預警是以防范風險為目的,而不是預告馬上要發生的危機。就像自然界的地震,客觀上一定要發生的事情屬于不可計量的風險,是無法預測無法管理只能承受的。 ?
所以,預警不是預報。 ?
從不確定性原理出發,所有的研究活動都是為了預判未來,以便建立相對確定的預期,并提足未來所需要的準備。所以預警這個日常用語,在經濟學上卻是一個重要的范疇,只是學人們以前并未從不確定性立場來考慮預警的學術含義。 ?
如果預期是對未來收益的預測,那么預警就是對未來風險成本的預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經濟現象,只有無人承擔的風險才是未來存在的問題,所以在經濟學意義上,預測計量除了要計算未來不確定性風險成本總量,還要分析無人承擔的風險敞口有多大。 ?
在一般意義上預警是指在災害或災難以及其他需要提防的危險發生之前,根據以往的總結的規律或觀測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向相關部門發出緊急信號,報告危險情況,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發生,從而最大程度的減輕危害所造成的損失的行為。 ?
預警要提供兩個基本信息,一是風險損失的總量是否超過了經濟主體的承受能力。二是在全部的風險敞口中,有多少被隱形而實際上無人承擔。 ?
顯然,預警是經濟研究活動的基本功能。預警不僅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即任何事物的未來都處于不確定性的波動曲線中,在經濟上都呈現兩側的價值特點,一方面是風險收益,另一方面是風險成本。猶如硬幣的兩面。經濟管理和囯家治理都應有這樣的思維習慣。 ?
二、預警是趨勢判斷 ?
無論灰犀牛還是黑天鵝,都是經濟不確定性的表達和風險成本的體現,預警的本質是不可承受或無人承擔的成本需要事先防范或提足拔備。 ?
預警是對“明斯基時刻”的防范,而不是預知預告,真正危機來臨時,便證明了預警的失敗,宣告了危機處理機制的啟動。所有的黑天鵝背后都是灰犀牛,灰犀牛背后是事物的趨勢,趨勢背后是戰略,戰略背后是偏好。 預警所依據的是對未來波動的計量。我們知道,數據表示的是過去,而預警表達的是未來。預警就是數據對未來表達的一種方式。預警的經濟研究,就是依據經濟及相關數據,建立理論邏輯,明確要解決的問題,通過計量模型表達邏輯要求,通過計量過程挖掘數據中所包含的未來信息,從而預判事物未來可能的趨勢。 ?
大體可以用下面的曲線表示:

上圖表明,任何預判趨勢(虛線)與實際狀況(實線)的差異(斑文區間),就是誤判可能帶來的風險成本。所以預警研究是非常嚴肅的經濟研究。 ?
三、預警的發現和表達 ?
預警的表達方式有幾種:一是情景描述,即發生某類現象和某種趨勢的先兆性表癥。二是通過計量找到事物發展過程漸變到突變的拐點。 ?
發現預警情景可以從統計分析中獲得。但預警情景的設計卻更為復雜。例如“明斯基時刻”的出現,在不同的國度和區域可能具體的表征并不相同。那么對于一國經濟來說,“明斯基時刻”的定義應該如何刻劃仍然需要尋找邏輯的拐點,在拐點所表達的趨勢上設計這一趨勢的特征,當現實情況符合這些特征時,則表明未來是安全的還是危險的,是平穩的還是波動的。僅僅停留在統計分析上,極易造成誤判。例如,短期的好(收益)一定是長期的不妥(風險)這是筆者所發現的一個定律。所以在統計數據中顯示的收益與好,在邏輯數據分析中卻可能是風險與不好。可見預警情景的設計是復雜研究成果的轉化,不容忽視。 ?
拐點則需要理論邏輯基礎上的建模及算法分析。拐點立足于一個經濟學與社會學的常識:所有的事物都有促進和阻止社會發展的兩個方面作用,并取決于程度。 ?
拐點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但依賴于認知。存在的東西并不一定能發現或找到。這需要深刻的認知能力和為此而創造的方法與工具的運用。缺乏認知,拐點毫無意義。所以經濟學的拐點研究必須依據純經濟理論研究,以獲得認知前提,也依據心理學、行為科學、計量經濟學的成果,以期引為工具。 ?
從經濟學、社會學、行為學等各種學術中獲得某種認知,并提出疑問,然后釆集相關數據,以認知為要求排列這些數據,建立某種理論邏輯,形成算法,建立數學模型,計量尋找拐點,并進行試驗性的數據、模型與實務的測試,最后形成一個理論上的拐點,用以總結過去,判斷現在,預測未來。這大概就是尋找拐點的一個過程。發現拐點并不容易,但發現的價值是無以計量的。 ?
所謂預警就是建立在拐點發現基礎上的謹慎與專業的公開表達。 ?
四、預警發布的約束 ?
經濟研究的學術成果可能就是對未來不確定性或波動的預判,也可能產生對社會運行狀況負面問題或重大風險的預告。 ?
預警當然應該成為一種社會良性機制。各個領域的研究都有預警負面狀況的責任。但如何發布,在什么時點發布,多大人群范圍,什么區域內發布卻是應該受到約束的。這種約束有法律的,道德的,人文的,倫理的,心理的等等。 在經濟學的實證研究中,拐點研究是純粹的學術活動,但對未來重大風險預判的發表就不僅僅是一個學術表達,涉及到對大眾行為的引導和行政治理資源的運用,重大問題應該有必要的行政程序約束和研究者的職業倫理約束。 ?

本文作者朱小黃博士,財新智庫高級顧問,經濟學博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行為法學會副會長,金融法律行為研究會會長;原中國建設銀行首席風險官、副行長,原中信銀行行長、中信集團監事長。著有《遠離冰山》、《價值銀行》、《財富信仰》、《臨淵結網》、《中國債務拐點研究》等專著和文集。作為學術委員會主席,負責惟道風險研究院、深圳大學風險研究中心、中國行為法學會金融法律行為研究會撰寫的蒙格斯系列報告。蒙格斯報告,致力于中國宏觀經濟拐點研究,建立風險預警體系;以經濟理論、拐點思想、數據分析和計算模型為導向。 ?
本文來源: 蒙格斯報告公眾號,蒙格斯報告更多詳細信息及報告原文敬請關注https://www.mongoose-report.com/ ?
2019年0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