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9日、11日,由財新數據資訊(CEIC&EMIS )主辦的題為“全球及中國宏觀經濟回顧與展望”的研討會分別在北京、上海舉行。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喆博士圍繞“中國新經濟指數構建方法論”發表主題為“中國新經濟與新經濟指數”的演講。
2012年起,隨著第三產業取代第二產業成為支柱產業,中國經濟增速顯著下降。GDP增速放緩、人口紅利消失、出口受阻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在此背景下,新舊經濟增長動能的轉化和結構轉型已是必然趨勢。
從新舊經濟對比角度看,過去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得益于舊經濟的粗放式增長。舊經濟是驅動經濟增長的快變量,而新經濟是驅動經濟增長的慢變量、也是新動能。由于新舊動能的轉換,經濟增長也在由快變量驅動向慢變量驅動的過程中,整體增速的下降是必然結果。舊經濟減弱、新經濟壯大,雖然經濟增速有所降低,但中國經濟獲得增長質量的提升,完成經濟增長動能的切換。
近年來,政府對新舊動能轉化的形勢也愈發關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經濟應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國制造2025》等中央文件陸續出臺。
2018年8月統計局印發《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分類(2018)》的通知,界定了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簡稱“三新”)范圍。根據統計局的新經濟數據,“三新”經濟對宏觀經濟的影響程度在逐漸升高。
財新智庫作為最早關注并定量追蹤中國新經濟發展的研究機構,也在2016年3月推出了“萬事達卡財新BBD中國新經濟指數” (New Economy Index, 簡稱NEI)。同年4月,李克強總理在北京大學考察時,表示了對新經濟指數的關注,稱贊這是一項創新性的工作,并提出要把新經濟指數做成重要決策參考依據。

中國月度新經濟指數
2018年12月NEI為29.1,表明新經濟投入占整個經濟投入比重為29.1%,較11月有所下降。
NEI變化趨勢反映了新經濟相對于傳統經濟的活躍程度,是判斷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新、舊經濟彼此消長的重要指標。NEI建立在大數據的基礎之上,通過浩繁的大數據挖掘和處理,嘗試量化中國新經濟活動現狀,填補新經濟統計和度量的空白。
王喆博士指出基于數年的積累,財新智庫在新經濟領域已經形成獨有的研究基礎。未來,我們將建立“新經濟投入”和“新經濟產出”的聯系,補充微觀企業層面的實證研究,不斷豐富數據源、提高識別精度,在中國宏觀經濟轉型背景下融入更多的區域、行業、政策研究。
王喆博士,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清華大學經濟學學士,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領域集中于利用遞歸方法對于非帕累托最優經濟中一般均衡的相關特性進行刻畫,并將傳統構造競爭性均衡的根岸方法進行了理論上的拓展。該理論研究在宏觀經濟學、公共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資產定價模型等方面均有廣泛應用。曾任教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講授高級宏觀經濟專題等課程。
2019年0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