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7日,財新智庫高級研究顧問易劍東教授首次跨年演講在水立方落下帷幕。作為體育行業領域首個跨年演講,活動受到了廣泛關注,除了100多位重量級現場觀眾外,還有幾十萬觀眾通過直播平臺實時在線觀看了這次演講。

易教授指出人的健康、快樂、幸福三大需求中體育帶來的作用不可替代,WHO的16個字建議中,“適度運動”最具統攝意義,因為堅持經常運動的人會很注意科學膳食、戒煙限酒、平衡心理。
很大意義上可以說,體育人最幸福。體育尋求的就是超越肉體痛苦的精神娛樂:從身體到心靈的暢快感、從感性到理性的愉悅感、從自娛到他娛的審美感、從痛苦到快樂的崇高感。
但我國在體育產業的發展并不理想。從國際經驗和體育配置資源的能力看,形式上有獨立的體育部門并不是體育事業地位高的標志,更不是體育產業繁榮的標準,重要的是體系是否協同。而一個國家某項事務的體系要素能否真正協同,一定是長期磨合和博弈的結果,包括利益的整合、機構的配合、觀念的融合,這才是國家的某項事務最終實現內在協同和有機治理的必要條件,西方發達國家的體育產業能發展到今天的地步,GDP占比普遍超過2%、就業人口在全社會總體就業人口占甚至達到4%,就是實現了這種協同和整合的自然結果。我們目前體育產業GDP占比1%、就業人口占比大約0.5%,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實現對西方發達國家的趕超,利益、機構、觀念的協整是關鍵。
易教授認為中國從事科技工作的專家應該更多地探究體育產業。歷史經驗表明:體育產業是高新科技最初的實驗場,很多高新科技首先在體育領域達到應有,比如新材料在體育用品和器材中的運用。只要足夠多的企業有科技為本的樸素意識,而不只是追求專利數量和所謂的研發中心數量,真正把高新科技引導到體育產業中來,體育產業才能迎來更大的發展。目前,我國太多的科技成果、科研人員乃至技術人員沒有轉化到體育行業當中來。
在體育與健康的關系上,易教授表示體育與健康和養老已經形成了此消彼漲的關系。國際上基本公認身體鍛煉作為積極主動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的健康的影響因素當中占的比例超過醫療(一般認為醫療在健康要素中只占8%),但是醫療每年可以得到國家的公共財政投資是體育的50倍左右,體育現在400多億,醫療1萬多億,甚至迫近2萬億元,其他社會資本投資更是奔涌而來。但是在社會均衡發展中,體育應該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因為只有體育才可以成為生活方式。
易教授總結道體育對于人類生存具有根本意義,體育首先得是生活方式的穩定組成部分,體育還需要有過硬的產品和服務輸出,這樣才有體育產業的繁榮,發展路徑是“生存-生活-生產-生意”。對目前的中國來說,與其求索中國體育產業何時迎來春天,不如追索中國社會何時接納和擁抱體育。與其探究體育產業需要怎樣的市場體系支撐,不如探索體育發展需要怎樣的社會環境支持,與其思考如何才能吸引民眾消費體育產品和服務,不如思索如何讓民眾的生活離不開體育場所活動和社群。
體育不是一個可以隨意被切割的領域,體育關照任何領域、不排斥任何人。比如教育領域將其視為與德育、智育等并列而實際上忽視,就是令人傷感的,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曾經批評世界范圍內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被忽視,而這個現象在中國尤其嚴重。中國體育產業理應為人們福祉(健康快樂幸福)做更大貢獻;中國體育產業理應為國民經濟、社會和諧、文化繁榮、環境友好、國家形象做更多貢獻;中國體育產業理應為世界體育秩序建構和格局重塑、體育全球化治理做更好貢獻。
易劍東博士,財新智庫高級研究顧問。現任溫州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兼職教授及體育產業與大健康項目學術主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體育學科評審專家、中國體育發展戰略研究會會員、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七、第八屆理事,中國足協戰略發展委員會委員、北京2022冬奧會總體策劃及法律事務部副部長。
本文轉載自“體育商學”公眾號,轉載時有所刪改,原文鏈接為:https://mp.weixin.qq.com/s/A6r8QdSCTX2DwLTq2VPgTw ?
2019年0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