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財新智庫和國家氣候中心聯合發布的中國氣候指數系列于2017 年3 月6 日在北京首發,月度指數每月5 日15:00 發布。中國氣候指數系列歷史數據可追溯至1981 年,同時包含未來三個月的預測值,全部數據將在財新數據服務平臺定期更新,詳見data.ccxe.com.cn。
一、指數概覽
第一批中國氣候指數系列包括中國氣候風險指數(Climate Risk Index, CRI)、雨澇指數、干旱指數、臺風指數、高溫指數、低溫冰凍指數。
2017年6月,中國氣候風險指數為6.86,高于2000 –2016年6月平均值(5.62),總體氣候風險偏強。6月以來,亞洲夏季風總體偏弱,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強偏西偏南,我國降水總體偏多,呈現“南多北少”格局,局地降雨極端性強。北方遭遇強降水,京津冀普降大到暴雨;南方地區出現6次暴雨過程,造成局地嚴重暴雨洪澇災害;東北及內蒙古東部等地高溫少雨,氣象干旱持續;生成臺風少,臺風“苗柏”6月12日登陸廣東深圳,首臺登陸偏早。

圖1. 中國氣候風險指數
6 月各分項指數中,雨澇指數大幅度高于歷史均值,風險等級較高。臺風指數高于歷史均值,但風險等級不高。干旱指數和高溫指數低于歷史同期均值,風險等級偏弱。2017 年6 月分項指數分別為:雨澇指數7.67(歷史同期均值5.96)、干旱指數1.71(歷史同期均值3.00)、臺風指數1.10(歷史同期均值0.37)、高溫指數1.80(歷史同期均值2.33)、低溫冰凍指數0.00(歷史同期均值0.00)(圖2)。

圖2. 2017年6月分項指數
二、未來三個月氣候指數預測
我們預計,今年盛夏期間,東亞夏季風較常年同期偏弱;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較常年同期偏強,西伸脊點位置偏西,脊線位置南北擺動大,降水總體仍呈“南多北少”態勢。其中,主要多雨區位于江南、華南、西南南部和西部、華北東部、黃淮東部、東北南部和北部等地,局地洪澇災害風險較大;主要少雨區位于內蒙古中東部及西北地區東南部,干旱風險不容忽視。全國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華北南部、黃淮、西北東部等地高溫日數偏多,可能出現高溫熱浪。
我們預計未來三個月氣候風險指數分別為8.77、4.90、2.41。其中7 月氣候風險指數達最高風險級別。7 月分項指數中,仍以雨澇風險最高,7 月雨澇指數達到8.8,而高溫指數將達到6.0,接近歷史同期均值。我們預計8-9 月,氣候風險較之7 月有較大幅度下降,8 月雨澇指數降至4.6 左右,高溫指數降至4.3 左右。值得注意的是,8 月干旱指數較之7 月份有所增加(8 月預測值為4.12),主要原因是北方部分地區持續高溫少雨,可能導致干旱的發展。

圖3. 未來三個月氣候指數走勢
三、歷史預測說明
2017 年6 月雨澇指數為7.67,5 月預測值為7.00,預測與實況較為接近。我們準確預測6 月全國降水偏多,強度偏強的趨勢,準確把握6 月雨澇指數將偏強的特點。但今年5 月以來東北南部、華北大部干旱持續發展,尤其是遼寧西部旱情較為嚴重,我們高估了旱區降水偏少對指數的減小效應,因而造成雨澇指數預測值略偏低。不同時次(4月初、5 月初和6 月初,下同)對6 月雨澇指數預測值分別為6.11、6.06、7.00,其調整與我們在不同時次掌握的預測信息不同有關,4 月初和5 月初進行預測時,我們對大氣環流未來的演變的預測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對雨澇指數的預測更多參考了動力氣候模式對月尺度降水的預測結果。6 月初進行預測,我們對前期氣候異常進行了診斷分析,并結合前期環流特點和動力模式最新預測結果,對6 月份的大氣環流進行了預測,尤其是對我國6 月降水有顯著影響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強度和位置預測準確,預計6 月份我國尤其是南方地區降水將明顯增多增強,因此,我們將4 月初和5 月初預測的雨澇指數增大,與實況更為接近。
2017 年6 月干旱指數為1.71,預測為2.20,預測與實況較為接近。4 月初和5 月初預測6 月干旱指數均較常年偏小,分別為0.92 和1.32,結合動力模式對6 月降水的預測趨勢以及旱區降水季節性增加的特點,我們預計6 月份北方旱區的干旱將會得到緩解,準確預測了干旱指數較常年偏低。6 月初,我們預計5 月底北方地區的旱情將一定程度上得到緩和,但部分地區的旱情仍將持續,在干旱指數整體偏輕的預期下,將干旱指數的量級適當上調到2.20。從結果看,趨勢的調整是準確的,但北方地區旱情對全國干旱指數的影響存在高估。
四、歷史數據

表1:中國氣候指數系列月度數據

表2:中國氣候指數系列年度數據
2017年07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