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國農業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理論研討會9月9日召開,會議宣布與財新智庫簽訂戰略合作意向書,共同進行大宗商品和期貨方面的研究以及人才培養。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期貨與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常清在發表演講時表示,中國期貨市場最早的歷史使命是建立統一合理的商品價格體系,在建設前期充分享受了后發型優勢,借鑒了前人積累的經驗和教訓,但是到了一定程度就出現了后發劣勢,即這么多年中國的期貨市場光有量的發展、沒有定價權。
常清,中國期貨市場創始人之一,1985~1993年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從事價格理論和政策研究工作,參與了中國總體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研究和價格體制改革方案設計;1988年開始期貨市場研究,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體改委期貨市場研究工作小組秘書長,負責中國期貨市場早期試點工作,1993年下海創辦金鵬期貨經紀有限公司,2000年12月當選為中國期貨協會副會長,2005年至今執教中國農業大學。
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黨劍稱,中國期貨市場按照功能發揮階段來說可以分成四個階段,一是八十年代初期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農副產品過剩階段;二是“十三大”經濟體制改革后,所有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對原材料價格開始重視;三是上個世紀中期中國企業開始在境外尋找資源和銷售渠道;四是對外投資逐步加大,部分產品和消費品進口量或消費量全球排名居前。
“這四個階段伴隨中國期貨市場成長發展,但無論商品期貨還是金融期貨,它的長期功能不應該局限在套期保值或者風險管理,某種程度上應該成為中國金融體系廣度和彈性建設的組成部分。”黨劍稱。
“我這幾年做期貨發現一個問題,微觀企業市場經營活動中生產要素取得比較容易,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怎么管理好原材料產品價格波動,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出發點。”大連商品交易所黨委書記、理事長李正強指出,靠保險來管理價格波動僅適用于個別領域如自然災害保險,最終還是要靠期貨市場的發展,期貨市場有標準化合約交易、公開透明的交易價格,能夠大大削弱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期貨與證券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在談及“一帶一路”和大宗商品定價權關系時表示,大宗商品定價權說到底就兩個關鍵點,一是以什么貨幣定價,二是給什么商品定價。“一帶一路”是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就是要把中國從貿易大國轉型為投資大國或者商品、資本輸出國。
“期待未來我們能在黑色系產品中獲得一定的定價權,輻射‘一帶一路’戰略。”常清稱。
近年來,資本市場對期貨市場的發展尤其是股指期貨存在一定誤解。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證券期貨研究所長賀強表示,2015年股災時期很多投資者將怨氣發泄在股指期貨上,實際上股災的發生跟股指期貨市場沒有關系,首先股指期貨規模很小,沒那么做空力量,其次股指期貨投資者其實是盯著現貨市場價格波動來做決策的,股指期貨價值發現的功能都沒有真正顯示。
“股災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大量不合理的場外資金加杠桿通過配資、股權類傘形信托等渠道入市。資金的來源是什么?大部分是銀行理財資金。高杠桿給股市帶來了暴漲暴跌,使股票現貨市場附加了期貨市場的高杠桿性質。要想使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監管層需要加強對入市資金進行深入監管。”賀強稱。
賀強認為,目前“一行三會”之上成立了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它們之間如何協調等問題估計要等到明年“兩會”之后重新明確相關職能和權責。中國期貨市場和股票市場的發展歷史差不多,在經濟調結構的歷史進程中,解決金融領域資金泛濫、實體經濟資金缺乏的矛盾,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引導資金去該去的地方,都需要發展證券期貨市場。
在談及和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期貨與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的初衷時,財新智庫執行總裁、財新傳媒副總裁高爾基表示,財新智庫定位是新經濟時代數據工具制造商,過去兩年進行了一系列的布局,比如2016年3月財新智庫與大數據公司BBD、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合作推出新經濟指數,2017年3月財新智庫和國家氣候中心共同推出中國氣候指數、農產品產量指數,旨在利用1960年至今50多年的氣候數據提高對未來氣候的預測能力,推廣在保險、期貨、物流等經濟領域進行更多應用,希望這些研究(包括未來和中國農大開展的工作)“能夠為金融市場提供基礎設施研究的底層作用,以此為方向,我們希望利用手頭的數據研究能力協力推動中國定價中心的戰略地位建設。”
2017年0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