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由財新智庫和中誠信集團聯合主辦,財新數據承辦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固定收益論壇在新疆舉行。中國固定收益論壇是國內行業內現有最系統、最實操、最高端的債券固收類論壇。從2013年開始,論壇每年舉辦四次,每次會議均會邀請業界債券投資資深專家,緊密結合中國債市實踐,系統傳授債券投資與交易體系,并設置信用評級、資產證券化、同業業務等議題,打造行業內最具影響力和價值典范的金融論壇。
財新智庫執行總裁、財新傳媒副總裁高爾基在致辭中表示,財新智庫正致力于成為中國新經濟時代的金融基礎設施建造商,業務圍繞中國宏觀經濟的結構轉型、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中國產業走出去、金融科技的健康發展四大主題展開。以下為高爾基在論壇上的致辭全文。

在“吐魯番論債——中國固定收益論壇”上的致辭
高爾基
首先歡迎中誠信集團閆衍總的蒞臨支持,歡迎各位銀行、券商、信托和基金的老總一如既往的支持。我們每個季度召開的固定收益市場盛會,非常值得期待,借助財新智庫和中誠信集團主辦、財新數據承辦的中國固定收益論壇這個平臺,我們得以交換知識,增進了解,促進合作。因此看到很多老朋友,也看到很多新朋友,對這次會議又是非常期待。
今天我們駐足的新疆,烏魯木齊,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烏魯木齊是全世界距離海洋最遠的大城市,從另一方面看,她也是歐亞大陸最中心、最高點的城市中心。從這個角度看,新疆這片土地,作為歐亞大陸的高地中心,是大陸延伸地帶各種文明自古交匯的熔爐,是眾神相遇、征戰及至融合的溫床。因此,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打開人類文明歷史的鑰匙就遺落在新疆。”
也不難理解,為什么中華文明從古到今,堅韌不拔地通過河西走廊走進這片土地,篳路藍縷,耕耘建設,因為這是這片大洲的高地。也不難理解,1902年孫中山在《與章太炎的談話》中談及革命成功后首都的選址時,曾說:“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
新疆,這片土地,對我們中華民族來講,就是真正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所以也可以理解,一帶一路、中巴經濟走廊,給喀什帶來了巴基斯坦的海鮮,這一剎那,讓我們看到烏魯木齊這座城市離海也沒有印象中那么遠,也能看到中華民族重新回到經略大洲的偉業中。
站在高地,一覽眾山小;地理如此,歷史何嘗不是。因此我們經常在財新智庫戰略布局之余,謙卑地思考,我們的每一點小進步,和歷史發展的大進程,有著何種必然和偶然的聯系。
這里和大家匯報兩句財新智庫過去一段時間取得的小進步。
7月,我們推出了財新“數據+”,利用財新的移動端優勢整合了股票、債券、企業、人物、事件、標的、宏觀等金融數據庫,重新定義泛一級市場專業人士的業務場景,這一產品作為財新收費閱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廣大金融機構的熱情支持。就這個產品的使用體驗與延伸產品,我們已經和諸多監管機構、行業自律組織和金融機構進行交流,探討合作。
我們的新經濟指數,利用大數據研究能力每個月剖析中國新經濟發展情況,今年以降,利用這一指數,我們很好地分析了中國上半年經濟發展較好的原因來自于新周期還是投資和出口拉動,同時我們也展示出部分二線城市正在吸引北上廣深的人才,這對于下一步中國經濟資源的布局會有很深遠的影響。
我們的中國氣候指數,成功地預測到今年夏天的一些氣候現象,同時因此為基礎我們推出的農產品價格領先指數,為金融市場直接應用相關數據有提供了更加直接的使用場景。以此為基礎,9月我們同中國農業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建立戰略合作,致力于為期貨市場提供創新的方法論,下一步我們還會推出大宗商品相關的指數產品,更好地促進金融創新。
我們的跨境投資信息服務平臺——伺機者,已經整合了歐洲、亞洲和美洲的投資標的源,正在逐步上線,產品初運營一個月,即幫助兩家實業企業在國外找到合適自己的標的。我們非常驕傲于能夠幫助中國三四線城市乃至農村的政府機構、企業和金融機構實現其跨境業務布局的戰略,同時更好地“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這是我們眼中今天中國的大需求、真需求。
這些點點滴滴的進步,背后所代表的歷史大背景如何?我們俯視地看,會發現:我們所處的時代,是我們所取得每一點進步的恩饗。
中國近百年來最大的主題,就是現代化。1978年以來,現代化的主要展現形式,就是改革。這兩者,一體兩面,一個是目標,一個是手段。
這也是財新的靈魂。我們的核心團隊,近20年來不斷耕耘,不斷探索,致力于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其核心靈魂,恰恰就是改革,就是現代化。這在我們20年來一系列洛陽紙貴的報道中能夠體現,在我們財新智庫成立以來的夢想也能夠體現。
財新智庫的核心價值觀是什么?中國新經濟時代的金融基礎設施建造商。
財新智庫的四大主題是什么?中國宏觀經濟的結構轉型,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中國產業走出去,金融科技的健康發展。
為什么是這四點?為什么要做基礎設施?
這取決于我們觀察下,中國現代化的四大驅動力:代際轉移、技術挑戰、國際化、制度建設。
代際轉移,和人口有關,比如我們在座不少80后、90后,對吧?不好意思,我們已經被稱作“中年”了(笑),目前很多產業創新都是瞄準00后的,這就是代際轉移的價值;
技術挑戰,對我們金融人來說,一方面我們享受著技術發展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我們也在迎接技術挑戰從而不斷創新;
國際化,對中國來講,以前更多地是融入國際,適應國際,現在可能越來越多地去考慮如何參與到國際話語環境中,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
制度建設,這是改革的主要手段,是上面三點目標最重要的手段。
驅動中國的現代化,后兩點近30年一直處于主導位置;而在最近5-10年,前兩點的影響不斷加強,可以預見,未來10年,這四點仍然是中國現代化最重要的驅動力。
因此,對于我們金融人,在中國不斷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要面對何種挑戰?我們又獲得了什么樣的機會?
代際轉移帶來了新一代用戶,他們全新的思維模式、知識體系、生活方式和工作場景,會對整個金融產業從需求端提出重構的要求;
技術挑戰?在今天,技術對金融最大的影響可能是移動終端的影響,對傳統的金融服務場景打碎、重構,同時也重新定義了非常多的金融服務場景,這些改變了“前店”,“后廠”要不要做調整?大數據、區塊鏈、云服務、人工智能,這些技術以史無前例的程度融入到金融業務中,既是手段,也在形成目標;
國際化,中國的實業企業正在大踏步地迎接國際化的挑戰,前兩點驅動力正在推動中國的企業,以產業鏈為單位去實現其戰略發展,盡管在資金上他們是有國界的,但在業務上他們在國界以外的競爭力和適應力都在上升,這樣的實業企業,對我們金融機構有什么新的需求?
因此,整體地看,未來5-10年,金融產業的主題,應該是,對新一代人口、對新技術、以及對國際化的重新適應和深化適應。這個主題,是我們今天在座每一個人,將面對的挑戰,也是迎來的機會。
我們最近和很多地方銀行都在探討各種戰略合作。有些合作來自于地方金融辦整體的布局,有些合作來自于金融機構自身的思考。這些合作大抵來自于以下幾個領域:移動端建設、人工智能、信用大數據、綠色金融和跨境金融。
這些領域在我看來,都的確是金融機構未來5-10年轉型的重心,主流金融機構可能在各個賽道都在布局;區域性金融機構,會選擇一個或幾個賽道,試圖開拓自己的特色模式。
這也許就是歷史帶給我們的啟示吧。
既然在新疆,就以一首歌頌新疆文藝工作者的詩歌作結,唐代詩人白居易《胡旋女》中有詩云:“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就像胡旋女一樣,在金融市場的大戲中不斷奔忙,我們都是穿著紅舞鞋的舞者,不知疲倦,心懷夢想。每個季度,我們在這里抱團取暖,把酒言歡,寄希望于未來,我們共同擁有的未來。
那么就用這句話同大家共勉:
歷史給我們以時間,我們將給歷史以光榮。
謝謝!
2017年09月22日